查看原文
其他

巴以冲突前线女记者:生死契,我已经签了好几次

李磊 传媒茶话会 2024-03-31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炮弹从空中密集划过、爆炸声不断、频繁地响起空袭警报……这是前线记者工作的常态。


就是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她没有安保、没有司机,甚至没有摄像,在冲突前线,她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她经历了怎样的危险时刻?又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见闻?


11月初,传媒茶话会对话新华社驻耶路撒冷记者王卓伦。


没安保、没司机、没摄像,她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因为安全得不到保障,曾多次前往加沙报道的埃及记者谢里夫·库杜斯形容“加沙没有前线,加沙都是前线”。


但在新华社驻耶路撒冷记者王卓伦看来,整个巴以地区都是前线。


常驻巴以地区近两年,王卓伦对大小规模的冲突已经见怪不怪,她曾多次赶到持刀、持枪、驾车袭击及公交车爆炸案的现场进行报道,也经历过不少轮巴以交火。


在她的印象中,近两年来射向以色列的火箭弹数量如果上百枚,就已经算是“大新闻”,然而,这一轮巴以冲突的规模和强度令人瞠目结舌,在几十年内相当罕见。


当地时间10月7日7时许,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


当时,刚从睡梦中醒来的王卓伦,看到手机上的战事新闻推送已经铺天盖地。当她试图在网络上查阅细节、想知道以色列哪些地方遭到了火箭弹袭击时,窗外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防空警报声。


王卓伦立即跑向阳台,用手机记录下眼前的一幕:整个城市还没有苏醒,街道空空如也,只有如哀号一般的防空警报声在空中飘荡。


防空警报声结束后,王卓伦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轰响,紧接着缕缕黑烟升腾、消散空中——那是火箭弹爆炸后的残迹。




事后,据媒体报道,仅当天上午哈马斯就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5000枚火箭弹。同时,哈马斯武装人员越过了加沙地带和以色列边境的隔离墙,进入以色列境内,开展一系列袭击行动,挟持大量以色列和外国平民进入加沙地带。根据以色列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人质约有240人。


“本轮冲突一开始就把战火推到了耶路撒冷这样一个敏感之地,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局势相当复杂,而且复杂的程度可能超乎想象。”王卓伦告诉传媒茶话会,尽管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实际控制了全城,但通常不会成为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火箭弹袭击的对象,原因主要在于它的地位特殊:巴勒斯坦人一直寻求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战事爆发后,外国记者已经不能进入被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所以中国记者能前往的最前线就是加沙地带边境的以色列一侧。


“去到能抵达的最前线,才能真正目睹战火的可怕、被强烈的视觉冲击所感染,把最一线的战况带给受众。”于是,在没有安保、没有司机,甚至大多数情况没有摄像的情况下,王卓伦一次次开车赶赴冲突前线。


每一次出发,王卓伦都会习惯性地把防弹头盔和防弹衣放在车内副驾的位置,以在险情来临时降低风险。每次导航去加沙边境,手机软件都会提醒目的地“非常危险”,但她义无反顾。


(王卓伦在加沙地带边境遭哈马斯武装人员袭击的以色列农庄做报道)


生死契已经签了好几次


10月16日,本轮大规模巴以冲突爆发的第10天,王卓伦作为唯一的中国记者在加沙边境的地下防空洞参加了一场特别的发布会——空间狭小闭塞,却挤满了来自世界多国、穿戴着各式防弹装备的记者,他们希望听到以色列官方关于战事的最新表态,更期盼和平之日尽快到来,能早日脱下身上重重的盔甲。


以色列政府要求,如果到加沙边境参加此类采访,记者必须签订“生死契”——如果有危险,他们概不负责。这样的生死契,王卓伦已经签了好几次!


根据以色列国防军发布的数据,截至11月9日已有9500枚火箭弹发射向以色列。在加沙边境的斯代罗特等地,几乎所有居民都已完成撤离,只留下一座座空城。后来,一些路段也成为军事禁区,无特殊许可禁止入内。


加沙边境遭遇火箭弹袭击的民居 )



在曾经是斯代罗特警察局、但如今是一片废墟之上,王卓伦做了中英文出镜报道。


10月7日,哈马斯武装人员进入这所警察局,杀害了一些以色列警察,随后以色列军队赶来,与哈马斯武装人员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交火。经过20个小时的激战,以方终于控制了这栋楼,且对这栋楼进行了爆破。


“我在一片被炸毁的废墟上进行了自拍视频报道。当时,地上全是爆炸后的碎石和物品残迹,三脚架无法稳住、倒了好几次,相机也险些摔坏。我身穿厚厚的防弹装备,蹲在泥泞的废墟上,起身都有些吃力,加之一天没有吃饭,录完视频后我站起来眼前一片黑,差点晕倒。”王卓伦告诉传媒茶话会。


过了几天,王卓伦试图开车再度探访这座城市时,驾驶到高速路口快要进城时,被以色列士兵拦了下来,并反复提醒前方非常危险。


王卓伦把车掉头,继续在几乎已没有车辆行驶的加沙边境一带摸索。在去往加沙边境的路上,车明显越来越少,直至几乎一辆也没有。途中,手机上的防空预警APP不断发出警报,提醒注意火箭弹。


“不停听到这种声音,难免会紧张。但我们还是决定往加沙边境继续开,希望能离现场更近一点。”王卓伦对传媒茶话会讲道,身在战地,最先需要克服的是内心的恐惧,要做到临危不乱。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做出及时、专业的报道——对自己敲下的每一个字、录制的每一帧画面负责,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那次,在边境,王卓伦拍到了大量集结的装甲车,这说明以军已为在加沙地带开展地面进攻做好了充分准备。果然,几天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随着以军更多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地带,以军针对哈马斯的“第二阶段战争”已经开始。


(以色列边境集结的装甲车 )


在加沙边境一个叫贝埃里的以色列村庄,王卓伦看到,村庄的墙上全都是弹孔,还有被烧的痕迹,很多房屋都被严重损毁,触目可及处处都是废墟。


在一处残破的民居外,王卓伦透过窗户破碎的玻璃往里面看,客厅里的家具几乎都已被毁,但冰箱还在。最让她感慨的是,冰箱上的全家福照片几乎完好无损,他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如今已经家破人亡。


(透过窗户拍摄的以色列一民居客厅冰箱上的全家福 )


“战争无情残酷,战地记者亲眼见证了战争带来的伤害,心理会受到巨大冲击,会产生悲悯和共情,这是在所难免的。”王卓伦讲道,但记者的第一要务不是抒情、更不是博眼球,而是真实、准确、客观把报道做好。“我一次次收拾好情绪,在镜头前、电脑前保持镇定,以职业水准把报道做好。”


主编:刘娟
撰稿:李磊,汪欣对本文亦有贡献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

首秀空降销售榜榜首!央视综合频道推出全新融媒IP《好物来一套》

今天,记者向何方?

记者节评论|我们在现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